• 华纳娱乐



  • “两会”热议的十大能源关键词,你都懂了吗?
    时间:2022-03-15    来源 :能见 已观看 :7586次

    中国两会 ,世界瞩目。随着3月11日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会的结束,2022年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

    与往届两会一样,政府工作报告字字珠玑,涉及国民经济诸多领域 ,报告的定调代表政府工作重心和方向。其中 ,10余次提到能源电力领域,千余字涉及能源相关内容。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能源领域以及各相关行业领域的代表委员扎实履职尽责,为能源发展贡献了真知灼见 。

    记者通过梳理舆情实时监测及微博热搜话题榜单发现,在过去一周内,多个攸关能源行业发展战略的问题不断被各个行业的两会代表和委员们提及 ,话题持续发酵,热度不断升温 。

    其中,“双碳”目标仍稳居两会能源领域“C位”话题榜首。乡村振兴 、清洁取暖、低碳交通等也成功挤入两会热搜词排行榜。

    以下,我们将通过总结能源行业十大关键词,与大家一起回顾今年“两会”期间那些被热议的能源话题。


    “双碳”目标

    去年两会上,“双碳”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稳居两会能源领域的“C位”话题,今年两会“双碳”目标依然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而今年的聚焦点则是其实施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八个字 ,道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关键。明确提出 ,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 ,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建议,选择典型地区优先开展“双碳”综合示范区建设,为全国同类型区域提供可操作 、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以点带面,推动同类型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有两个重要手段:一是节能减排,二是绿电替代。但当前绿电消费的碳减排贡献并未体现在碳排放核算中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碳账户体系,在碳账户建立标准和规则设计过程中,纳入绿电扣减碳排放量政策细则 ,衔接绿电消费和“双碳”达标两大政策体系,实现绿电消费量和降碳贡献计算统一科学管理。


    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细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乡村振兴和民生保障相关内容不仅出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中 ,也是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

    点评: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 ,2022年 ,国家能源局将重点推进农村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 ,提升农村地区用能质量和用能水平,推动新能源成为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 ,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认为 ,风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具备发展风电的条件,通过风电下乡既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收入,又能促进“双碳”目标下农村能源结构转型提速,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富美乡村的发展之路。

    从今年两会涉及“三农”工作的议案提案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强乡村产业 、增强发展后劲,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识。多位代表委员指出,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光伏扶贫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作用和社会示范效应。


    清洁取暖

    清洁取暖事关蓝天白云 、百姓冷暖 ,是影响数亿人的民生、民心工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清洁取暖工作依然占有重要位置,且清洁取暖改造有了更清晰的时间表 、路线图。

    点评 :近几年 ,清洁取暖问题多次被写入报告。多位代表委员一致表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逐年提升,运行更加平稳 ,为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完成‘70%’的目标基础扎实、信心十足 。”

    但同时,由于广大农村用户分散 、点多面广,不同地区的能源禀赋、气候条件、经济实力等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清洁取暖方式,并切实降低清洁取暖成本 ,保障群众“用得上、用得起  、用得好”。唯有如此,清洁取暖工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表示 ,县域、农村供暖一直是难题,县域、农村地区采用生物质能供暖可就地取材,利用秸秆 、畜禽粪污和有机生活垃圾,以产业化项目为依托,通过生物质热电联产、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及生物天然气 ,可以很好地解决县域 、农村清洁供暖难题。建议积极给予生物质能政策扶持,尽快解决生物质发电项目补贴拖欠问题 。


    绿色金融

    自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后,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2022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今年1月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了去年同期4倍 ,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密集落地,绿色金融“多点开花” 。

    点评:绿色金融为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资金支持保障,是实现国家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

    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建议 ,倡导人行 、银保监会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及评价标准 ,出台绿色信贷的监管激励措施,包括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降低再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规定绿色贷款投入比例并逐年提升;提高补贴确权贷款用途灵活性等。

    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认为,需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统一化 ,从而更有效引导绿色投向 。同时明确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关系,避免造成混乱。同时还建议 ,拓展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丰富交易产品 ,尽快有序将钢铁 、化工 、水泥等重点排放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并适时允许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进入。


    低碳交通

    作为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 ,交通运输业占比达28%,因此交通运输业的脱碳减排以及低碳交通也成为今年两会提案的一大关注点。

    人工智能和联网服务等新技术催生出了新的低碳高效出行方式,如拼车平台、智能公交方案 、共享汽车等,智能交通调度减少了拥堵和道路事故,这些都会在提升道路利用率的同时,有效减少出行碳排放。

    此外 ,实现双碳目标 ,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必须着眼于优化大交通系统 ,包括大力发展公转铁/水、城际间轨道交通和机动车电动化等。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智能交通为缓解交通运输碳排放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 ,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路的网联化 、行的共享化是核心着力点。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无人驾驶和运营、智能信控、智慧停车 、MaaS一站式出行服务等智能交通技术对节能减排贡献度均超过40%。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方向首席教授钟章队认为 ,应尽快制定高速铁路、重载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新基建指导意见 。


    碳交易市场

    “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过去一年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绩之一 。

    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双轮驱动 ,需政府和市场同时发力。

    点评 :从政策执行层面来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监管部门开展相关督察考核工作 ,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和相关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有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以实现全国层面的“双碳”目标 。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建议,在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可纳入更多具有良好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服务机构:一是完善碳市场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对核查机构的监督和把控 ;二是更广泛的纳入有公信力和专业能力的核查机构 ,提升数据质量 ,助力全国碳市场建设 ;三是通过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CCER第三方审定与核证机构,推动中国与国际碳市场机制的接轨。


    风光大基地

    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点评:“十四五”期间,推动风电光伏大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近期,随着全国各地“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 ,部分省市明确提出推进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的建设。

    近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指出,“我们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新建议,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能源大基地建设。


    零碳工业体系

    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本世纪中实现碳中和的共识和行动 ,不仅推动了能源革命,更将开启一场工业革命 。不仅能源生产彻底转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使用能源的交通、建筑、钢铁、化工等产业体系 ,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

    点评:在西部地区打造零碳产业园,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还有利于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提高中国产品突破未来碳关税壁垒的绿色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建议  ,支持零碳产业园技术和模式发展 ,全面推动零碳产业园落地 ;完善零碳产业园相关标准 ;加快把部分高能耗、高碳排放企业和产业向西部转移,用绿色电力支撑 。


    储能

    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新能源出力大幅波动、功率平衡和运行控制难度极大 、挤占常规电源空间、消纳与安全矛盾等问题也愈加突出 。

    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储能被业内公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并随着新一轮能源革命而成为今年两会热议话题 。

    点评:2019年以来,国内多省市陆续出台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储能配置比例多在10%-20%之间,但大部分地区配置比例未经详细测算 ,高度相似的配置比例未充分考虑地方需求,在平价时代给新能源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压力。

    此外 ,由于缺乏独立储能市场地位,部分城市已投运电源侧储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造成储能配置严重浪费和不均衡。部分企业为响应配置储能比例要求,投入大量品质较差的储能电池,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为行业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导致新能源与储能发展双输。

    基于此,全国政协委员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提出三点建议:一、调整储能配置政策,引导储能合理布局。建议地方能源主管部门避免当前“一刀切”的储能配置方式 ,根据区域需求提出储能配置要求,引导储能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促进新能源与储能和谐发展;二、扩大灵活性资源范畴,鼓励储能灵活配置模式。建议地方能源主管部门扩大灵活性资源布局范畴,因地制宜地鼓励储能灵活配置模式,改变当前普遍以电化学储能应用模式为主的配置要求;三、建立新能源配置储能市场机制 。建议结合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需求,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统一引导,建立适合于新能源配置储能的市场机制,鼓励共享储能模式,明确已配置的电源侧储能独立储能地位,科学评估储能配置规模和储能服务价值,改变当前储能作为纯粹成本投入而难以价值变现的现状。


    氢能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在世界能源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让氢能成为能源领域的“新宠” ,并再次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点评:从2020年全国两会开始,就不断有声音呼吁国家出台氢能的顶层设计 。今年两会前的2月24日和3月4日,国家能源局分别以回复政协提案的方式,披露了国家能源局会同发改委制定氢能产业规划。但从今年两会来看,呼吁尽快出台氢能顶层设计仍然是主流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建议 ,一是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坚持“绿氢”(风、光 、水、核)原则 ,依托氢能产业园和化工园区建设 ,重点围绕氢能交通 、绿氢化工产业,引导绿氢制取、氢车应用 、用能降碳、氢碳循环,超前加大高纯氢制备、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布局 ,有序推动煤 、油、气等化石原料及燃料合理替代。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拓宽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领域、行业和区域,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多渠道拓宽氢源,以更大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 ,推动产业转化。





  • XML地图